秋冬交替时节,医院儿童呼吸科总会迎来一波肺炎患儿。家长们拿着化验单上的“支原体阳性”“细菌感染”等字样,常常陷入困惑:支原体肺炎和普通肺炎究竟有何不同?事实上,这两者在病原体、症状、治疗等方面差异显著,认清这些区别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。
病原体不同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,它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原核生物。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扩散,在学校、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引发聚集性感染。
普通肺炎的病原体则具有多样性,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,也包括腺病毒、流感病毒等病毒。
症状有别支原体肺炎发热多为中等程度,38℃~39℃,持续1~3周。咳嗽突出,初期干咳,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,夜间明显,常咳至面红耳赤甚至呕吐,却少痰。
在普通肺炎中,细菌性肺炎可能突发39℃以上高热,伴寒战;病毒性肺炎多为中低热,伴肌肉酸痛、乏力。咳嗽常有痰,细菌性可能有铁锈色痰,病毒性多为白色黏液痰。严重者会发生呼吸困难、胸痛,肺部听诊有明显湿啰音。
展开剩余67%易感人群各异支原体肺炎特别“偏爱”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,近年来,成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也在上升,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
普通肺炎的易感人群范围更广,婴幼儿、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“中招”。细菌性肺炎常发生在感冒、劳累等免疫力下降的时期,而病毒性肺炎则具有明显的群体传染性。
诊断方式不同诊断支原体肺炎时,医生通常会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,病程早期IgM抗体阳性具有诊断意义。但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,因此结合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学检查更准确。
普通肺炎的诊断则依赖于痰培养、血常规、胸片等检查。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,痰培养可检出具体的致病菌;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,胸片可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。
治疗方法不一支原体肺炎不能用青霉素、头孢等针对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,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,如阿奇霉素、红霉素,疗程5~14天。耐药菌株可能需换用喹诺酮类药物。
普通肺炎治疗需“对症下药”:细菌性用青霉素类、头孢类抗生素,依药敏试验调整;病毒性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流感病毒肺炎可早期用奥司他韦等;真菌性需抗真菌药物。
预防措施有侧重两种肺炎的预防都需要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室内通风,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。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更需注意集体单位的消毒,防止交叉感染。
普通肺炎中,细菌性肺炎可通过接种肺炎疫苗预防,如肺炎链球菌疫苗;病毒性肺炎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等降低风险。
无论是哪种肺炎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都是康复的关键。当出现持续发热、剧烈咳嗽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让专业医生做出准确判断,切勿自行用药。
【重要提醒: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、诊疗之依据,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】
【来源:汨罗市妇幼保健院 张彦】
【编辑:92 】
发布于:湖南省杨方线上配资股票,风琴配资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