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
6月23日,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立足全国视野,聚焦山东特色,从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鱼篓子”“智慧种”“新农人”等角度入手,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产业升级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,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活动期间,将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,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,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即日起,大众网·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之“新农人”,聚焦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业态,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。
海报新闻记者 蔡君君 孙顺科 威海报道
从保险行业“跨界”到农业,从农业“小白”到乡村“土专家”,威海静港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张斌与妻子陈静这对“80后”种粮“夫妻档”的田间故事,要从一次甘薯种植“初体验”说起。
2018年,偶然的一次机会,张斌在朋友家的山地种了5亩烟薯。原本张斌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“也没想赚不赚钱,就寻思自己种着吃,再送给朋友吃。”没想到,当年的烟薯亩产量达到了七八千斤,张斌又在线上售卖,一斤卖到了7元,这让张斌第一次“尝”到了种粮的甜头。
当2019年有朋友提及自己有一片70亩的荒地时,张斌便动了心,又与朋友合伙种上了玉米。恰逢雨水好,玉米的长势不错,尽管土地不行,玉米亩产也达到了800斤。幸运的是行情好,玉米1块3毛钱一斤,张斌又小赚了一笔。
连续两年的尝试,让张斌对农业产生了兴趣。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,也没有相关的人脉资源,种地这事儿就搁置了下来。直到2021年,得知威海经开区泊于镇有一片没人要的400余亩荒地,尽管遍地石头、垃圾,张斌还是立即租了下来,且合同一签就是20年,“没考虑会不会失败,也没给自己留退路。”张斌说。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张斌租下的这片地,石头太多,没人愿意犁;撂荒太久,地里草都不长……结果,第一年种出的小麦亩产200斤、玉米亩产不到500斤,赔了七八十万,张斌笑称“收成惨不忍睹”。
这时,妻子陈静来到张斌身旁,决定和他一起种粮。张斌“钻”到地里研究怎么种,陈静就守住“大后方”干好后勤、财务等工作。
2022年,张斌不断外出学习,总结出了要想种好地,就必须要有良田、良种、良机、良法。
地不肥,那就1亩地撒3方鸡粪肥,连撒3年。种不优,那就虚心请教农业专家,选定适合威海种植的小麦种和玉米种。农机机手水平参差不齐,那就购置新型农机设备,以智能化降本增效。管理不到位,那就多学习,凡是市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种植管理培训,能参加的一律参加。
种地第二年,借着农机补贴“撑腰”,张斌投入了200余万元购置农机设备上。对此,陈静给予了张斌最大的支持和信任,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他要买那一定就是需要,赔了不要紧,我们还年轻,大不了从头再来。”
“播种有自动播种机按导航精准播种,撒药有无人机撒播,如今的种地再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智能化、机械化种植方式能够将可控风险降到最低,保证了我们的产量和质量。”张斌表示。
土地不会骗人。这一年,张斌种的小麦和玉米全部达到威海平均水平,部分地块小麦亩产1200斤,玉米亩产1100斤。这一年,张斌建成了经开区第一个500亩高标准农田。
2023年,张斌又新租了755亩土地。俗话说,三分种,七分管。深知管理的重要性,在威海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下,张斌参加了山东农大、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“头雁”培训课程,又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知识和田间管理水平,土地亩均增产达到40%左右。
2024年,张斌和陈静又购置了高性能播种机,陆续引进了良种包衣、密植技术、单粒精播、水肥一体化、化控防倒、一喷多促等多项先进技术,建成“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”示范基地,玉米亩产达1400斤。
凭借着自己摸索出的种粮“路子”,张斌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。周边的种粮户慕名而来,向张斌请教新技术或者寻求帮助时,张斌从不遮掩,全部倾囊相授。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千亩农田,张斌和陈静如今还为周边的村集体和小户农田提供托管服务,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管理技术教授给大家。
在张斌看来,有了新技术、新管理,就可以让越来越多的耕耘者有底气奔赴金色田野,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,而这也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。
回顾张斌和陈静的种粮历程,新思维、新技术、新管理贯穿始终,亩产产量和收益便是他们给出的满分农业答卷。对于未来,张斌早已有了清晰的规划——在今年年底建成粮食烘干塔、继续拓展土地、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、投身电商直播销售赛道。
听着丈夫对未来的详细计划,陈静也充满期待:“他做什么我都支持,家里我做好后勤保障,地里需要我就随叫随到!”
杨方线上配资股票,风琴配资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