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杂剧《赵氏孤儿》全名《冤报冤赵氏孤儿》,又名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,为元人纪君祥所作,与《汉宫秋》《窦娥冤》《梧桐雨》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,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。元杂剧《赵氏孤儿》是一部历史剧,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司马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、刘向《新序》、《说苑》中都有详细记载。《赵氏孤儿》有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本和明人编刊的《元曲选》、《古今名剧合选》本。
《赵氏孤儿》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,全家 300余口被杀,只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,即赵氏孤儿。为了救护孤儿,先后有晋公主、韩厥、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。最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作替换,保全了赵氏孤儿。20年后,孤儿长大成人,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,对他讲说了往事,赵氏孤儿遂决意擒杀屠岸贾报仇。元刊本至此结束。明刊本还有晋悼公处死屠岸贾、为赵家雪冤等情节。纪君祥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史记》等史籍取材,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保存赵孤的故事,进行加工创造,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。作者肯定为正义而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势力复仇的精神,与元亡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引起的复宋情绪有关。自赵宋政权建立后,与辽、金、元不断进行战争,在危急时刻,宋代皇帝曾给程婴、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,建庙祭祀,表彰忠义,扩大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44%王国维在《宋元戏曲史》一书中指出:“明以后,传奇无非喜剧,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。就其存者言之:如《汉宫秋》、《梧桐雨》、《西蜀梦》、《火烧介子推》、《张千替杀妻》等,初无所谓先离后合,始离终亨之事也。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,则如关汉卿之《窦娥冤》、纪君祥之《赵氏孤儿》。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,而其蹈汤赴火者,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,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,亦无愧色也。”
纪君祥,亦作纪天祥,元代戏曲、杂剧作家,生卒年不详,元大都人(北京)。原著有杂剧6种,现仅存2种:现存《赵氏孤儿》一种及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》残曲。
推文:王婷
部门:古籍部
排版:康一凡
校对:高中丽
审核:吕 鑫
发布于:北京市杨方线上配资股票,风琴配资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