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的五十六万说的应该是总兵力,不过刘邦兵力构成很复杂,既有自己的嫡系又包含临时拼凑的五位诸侯的士卒。
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,遂入彭城。大兵团作战困难之处是如何协调,协调好了能够充分发挥兵力的优势,如果协调不好,更有可能陷入混乱,也就是乌合之众,不仅会出现1+1<2的情况,更有可能出现X*0=0的情况。
从刘邦的部署来看,最北边是樊哙的军队,他的任务不仅要清除项羽留在梁地、鲁地的残余势力,比如王武、程处等楚军将领,保障联军北路侧翼安全。
另外,他也是汉军给项羽筑起的第一道防线,这是在项羽回援彭城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一道屏障,既消耗其精力,又为刘邦主力攻占彭城争取时间。
同时,还肩负把项羽回援的信息,传递给刘邦的重要任务。
展开剩余79%由此来看樊哙这一环特别重要,因此刘邦才会把这个重任交给樊哙。
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交给樊哙呢?
首先,樊哙是刘邦的连襟,有亲戚关系,俗话说上战父子兵,打仗亲兄弟。他们有着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。其次,樊哙作战勇猛,有多次先登的记录,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更是有勇有谋,有理有据,护驾有功!
(樊哙)从攻项籍,屠煮枣。击破王武、程处军于外黄。攻邹、鲁、瑕丘、薛。因为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中,并没有记录樊哙所统率军队的数量以及交代他的战略意图,所以无法知道樊哙在彭城之战中是否失位。
不过从樊哙回到荥阳之后,刘邦对他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进行了奖赏。
哙还至荥阳,益食平阴二千户,以将军守广武。至少说明樊哙一军没有狼狈溃败或被歼灭,不仅如此还增加他了食邑,是否能够说明他可能还肩负着其他的责任?或者是完成了刘邦在溃败时交给他的任务?不过史料中并没有说明,据我推测的话有可能,他可能完成了迟滞、侧翼保障的任务,为刘邦收拢残兵争取了时间。
刘邦安排的第二支军队是下邑的吕泽,他的方向在彭城西北方,拱卫着刘邦的退路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同样没有记载吕泽在下邑的战略意图和兵力情况。
不过,彭城大败之后,刘邦能够迅速站稳脚,并收集残兵败将所依靠的就是这一支军事力量,同时这只军事力量在迟滞项羽西向追击刘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,给刘邦回到荥阳能够重新集中力量开展京索之战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还有一点,张良的下邑之谋也是在这里提出来的。
再来看一下项羽的进攻路线,项羽从鲁县出,绕过樊哙可能控制的邹县,薛县,经胡陵迂回到彭城西侧的萧县。彭城可是项羽的都城,他知道在哪里发动进攻最为合适。
他发动进攻的时机也很讲究,“晨击”。
彭城之战对项羽来说是第二次巨鹿之战,这个时候他再次面临没有退路的绝境,如果他突袭失败,如果他把突袭战打成了攻坚战,他将提前面临垓下之围,北边的樊哙南下,西边的吕泽东进,然后还有刘邦诸侯联军,项羽想要力挽狂澜将会很难。
历史就是这样好玩儿,他会让战术优势,在短时间内延长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存周期,但是又会因为战略的短板令其最终走向灭亡。
这一战完全出乎刘邦的意料,在当时那个信息传递迟滞的时代,他所能得到的消息必然是混乱、夸大,甚至是互相矛盾,万分紧急的。
别说那个时代了,就说现在,传谣、信谣的依旧比比皆是,而且传播速度很快,辟谣、发布的声明又漏洞百出或者无法经过时间的检验,令人不知道该信谁。
项羽带了多少兵回来?项羽在哪里?有多少诸侯投降项羽?是否有内奸?谁能抵抗项羽?谁还活着?陈平在哪?张良在哪?
这一切都是不确定因素。
刘邦不知道他是否能召集足够多的兵力自卫,他也不知道这些兵力能否抵挡住项羽的冲击!
这些都不保险,最保险的办法就是“保住本金”。
他就是那个“本金”!
刘邦深陷短时间内形成的信息堰塞湖里,根本厘不清,也没有时间去梳理!此时他能做的,也是最合理的做法是:
跑!
只能跑!
因为,兵败如山倒!
他知道此时此刻根本无法组织起有力的抵抗!
还好他身边还有“车神”夏侯婴!
刘邦没有即刻西撤,而是反其道而行,再次北上,绕萧县回沛县,这一段路程有一段是跟项羽去萧县的路径相重叠的,那时他气势汹汹南下,这时他落荒而逃北上。
在沛县他没有接到家室,反而令项羽的追兵赶到,他从丰县赶往下邑终于站稳。
彭城之败,促使刘邦必须做出战略转型来应对不利的局面。
发布于:山东省杨方线上配资股票,风琴配资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