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宋琬,是胶东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他出生于莱阳的一个书香世家,家族世代文风鼎盛,自己更是才华横溢,文学修养极高。此外,宋琬常年在外游宦,广交朋友,因此与许多省份的文人墨客建立了深厚的联系。在他们留下的著作中,宋琬的名字时常被提及,足见他的声望。
例如,在江南文士董含(顺治十八年进士)所撰写的笔记《三冈识略》中,记录了一则由宋琬转述的传奇故事。这则故事与古代常见的“托生”主题息息相关,现代语言可以将其概括为“前世记忆”。这种“前世记忆”的说法,意味着一个人的脑海中不自觉地保存着前世某个个体的生活经历(如同轮回转世)。尽管现代科学并不承认这种观点,但在民间传说中却屡见不鲜,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中便充盈着类似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63%董含所记载的这一传奇故事,情节与《聊斋志异》中的许多作品相似,主要内容如下:某年某日,山东莱州府潍县的秀才刘曰瑚的妻子正值临盆之际,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婴。奇妙的是,这名新生儿降生后四处张望,似乎在思索什么,待片刻后才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哭声。刘曰瑚夫妇对此异常表现出极大的惊讶,并试图与男婴沟通,而出乎意料的是,男婴居然可以流利地回应他们,思路清晰。
他自称前世姓王,名为王晋,是登州的一位进士,曾任道台,生活富裕、无忧无虑,直到晚年因病去世,没想到竟然转世来到这里,并对前世一些未了的心事有所挂念,希望刘曰瑚能通知其在登州的家人,让他们前来潍县见面。此言一出,刘曰瑚更是震惊不已,考虑到男婴对自己前世的记忆叙述得如此详细,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,于是立刻按男婴所言的地址去告知王晋的家人。
不久,王晋的两个儿子、一位女婿以及其小妾李氏得知此事之后,便急匆匆地赶到刘曰瑚的家中,与男婴见面。男婴回忆起他前世的种种经历,言之凿凿,让王晋的儿子既惊又悲,情难自已,纷纷伏地痛哭。而故事中更为令人惊叹的细节出现在男婴与李氏见面时,他问:“之前埋在床下的那五百两银子,是否没有丢失?”李氏听后,感慨万千,泪流满面,回答道:“公亡后,已用来助办丧事了。”(也就是说,王晋去世后这些银子便拿来支付丧葬费用了。)
在场的众人此时都认为,男婴的前世正是王晋。感伤之余,王晋的两个儿子做出了一个决定:将父亲的遗产拿出一半赠与刘曰瑚。从此,两家关系愈加融洽,犹如亲戚般频繁往来。以上便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,若置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,确实有些荒谬,亦只能视作“传说”,其中或多或少也夹杂了文学的加工。不过,董含在《三冈识略》中明确表示:“莱阳宋琬亲见其事,为予述。”由此可以推测,这件事情或许并非完全虚构,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历史人物作为原型。
在阅读《三冈识略》中这一段记录后,我特意查阅了《登州府志》,然而却没有发现名为“王晋”的登州籍进士。那么,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真实原型究竟是谁呢?目前尚无确切答案。尽管这一故事看似荒诞,但仍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,因此简要阐述之,作为阅读的笔记,与大家分享。(本文作者:耳左月)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线上配资股票,风琴配资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